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与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著作于同一时期,对读比较两诗,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...
阅读量:5233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14

本文共 1171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
自缘身在最高层 还是只缘?还给我个答案 ?
登飞来峰-相关诗词
 

苏轼的与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著作于同一时期,对读比较两诗,总觉字里行间似有的蛛丝马迹。清代纪昀说:“东坡、半山,旗鼓对垒,似应别有佳处,方惬人意。”(《批点忠公诗集卷二十三》)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,互相对峙,似乎冰炭不能相容,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,才能使人们满意。

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,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,而且巧合。比如:两人都21岁,享年都65岁。号半山,苏轼号东坡,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。苏轼解职黄州、赴任汝州、途经金陵时,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。据苏轼在《与荆公书》中吐露,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,相从林下。两人平素多有诗歌唱和,并且见解吻合。据《》:王安石在蒋山时,以近作《寄女》示苏轼,苏轼看后说:“离骚句法,乃今见之。”王安石亦说:“非你见谀,我亦自负如此。”又据宋人笔记称:王安石在钟山,有人自京师来,王安石问:苏轼近来有无诗作?来人说:近闻苏轼游庐山,有《》一绝,即诵之。王安石听后,称善。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。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,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。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:一是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一是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。

登飞来峰》:“飞来峰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

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通过两诗对读比较,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两诗在立意、谋篇、炼句上不仅相通,而且巧合。从诗题看,王诗用动词“登”,苏诗用动词“题”,都用地名作宾语,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。从看, 两诗都是写景七绝。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,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,句句入扣;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,字字入微,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。从章法看,都是前联写景, 后联抒情。从表达的语势看,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。如王诗转句用“不畏”承上启下作过渡,苏诗转句用“不识”承上启下作过渡,各自的关照都极稳 妥,又如两诗都用“只缘”导引结穴;又如王诗的“身在最高层”与苏诗的“身在此山中”也相同。由此看来,两诗的相通与巧合,达到逼肖,如出一辙。真是所见极同,何其相似乃尔!

 

登飞来峰-中心思想
 

宝塔虽高,却不是高不可上。转眼间,诗人已登上塔顶,世界万物,尽收眼底,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!“不畏浮去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乍听起来,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;可一寻味,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:在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,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?!在,这是雄心勃勃的;对读者,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。

转载于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jeanschen/p/3503305.html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